先贤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稻盛和夫先生倡导的六项精进中“要每天反省”,诸多卓有成就的伟人都注重每日自省。而当今社会环境下,大众认为“自省”对自身发展的作用也基本形成共识。但“自省”是自我范畴的事,到底效果如何?很难明确衡量,所以人们更多强调要“自省”这件事,而没有过多评判“自省”带来的效果。
所谓自省也好,反省也好,自我批判也罢,都需将自己的所做、所思,与自己认知范畴的“正确标准”相比较。而这个“正确标准”看似有标准,实则因个人认知的不同而大相径庭。“自省”是将自己的所做、所思与自己认知的“正确标准”相统一的过程。但如若这个“正确标准”恒久不变或停滞不前,“自省”所带给个人的进步则将越来越微乎其微。所以持续的学习,持续的使自己的“正确标准”更接近广泛意义的“正确”,是让“自省”更有意义的推进器。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充满变化的世界中,持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取得成功的关键。那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拥有学习力的人有哪些特质?培养这些特质,需要如何改变思维方式?在下面的章节中简要表达我的想法。
如今的组织总处于变动之中。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力,你必须敢于实践,一次又一次成为一名新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令人十分煎熬。具有持续学习力的人群具有 3 大鲜明特质:志向、好奇心和容错能力。他们真心希望理解和掌握新技能;不断思考和询问高质量问题;在发展学习曲线过程中,他们允许自己犯错。
特质 1 :志向
志向并不一定是非常大而空的遥远的东西。想想看,你公司上一次采用新方法的时候——信息化升级,替换ERP系统,抑或改造供应链,你都愿意积极配合跟进吗?你最初的反应很可能是为逃避新事物找借口(花时间太长;我觉得老办法不错;新办法只是昙花一现罢了)。当遇到新学习机会时,我们的第一个路障总是先想到坏的一面,无形中进一步挫败了志向。当我们想学习某些东西,要多关注积极面一一学会了它能收获什么,构想在未来获得丰硕成果的喜悦心情。这样做能鼓励我们开始行动。
特质2:好奇心
儿童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正如约翰·麦地那在 《头脑规则》 一书中写道:“解答问题的需求牢牢印在童年体验中,以至于很多科学家将之与饥饿感、口渴感、性欲等本能驱动相提并论。”好奇心促使我们尝试某件事,直到我们能掌握它、或完全弄懂它为止。优秀的学习者保持着童年的这份好奇心,或在内心独白时重新获得好奇心。他们不会对某一新主题缺乏兴趣,而是学会问自己关于该主题的“好奇问题”,而且以实际行动跟进这些问题。
下次有机会学些东西,不妨鼓励自己自问自答几个好奇问题一一为什么其他人如此兴奋?这如何让我的工作更轻松?然后寻找答案。你可能只需要找到一个兴奋点,就足以化“无聊”为有趣。
特质3:容错能力
一旦我们掌握或擅长做某件事,就很少希望回到不擅长做某些事的状态。有人告诉我们,要勇于尝试,接受工作中的“快速失败”;但也有人说,应该将优点发挥到极致。因此下列情形颇为令人恐俱:连续几周或几个月不擅长某事;觉得自己做事又慢又笨拙;不得不问“傻”间题,或“我不明白你说什么”之类的问题;需要手把手一步步、一遍遍的指导 … … 等等。
总之,当我们尝试新事物,并且不太擅长时,会有糟糕的想法:我讨厌这个;我是个笨蛋;我永远也不可能做好这个;这太让人挫败了!我们脑中这些状态占据了大量的学习空间。一个初学者的理想心态应该是对错误宽容而且平衡的:开始我可能做不好,因为我以前从未做过。而且我知道,时间一长我就能掌握它。
保持持续的学习力,是让自己认知的“正确标准”保持领先的唯一途径。只有保持“正确标准”的不断进步,才能在“自省”中真正看到和懂得目前亟待提升的想法和做法,才可能让自己持续的通过“自省”获益并取得进步。所以持续的学习力,是让我们“自省”前行的推进器,是我们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求是达明 巩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