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团队意识太差,每个人都只考虑个人利益,都想自己多挣点钱……”,质检部副部长愤愤地说。
“员工如果想给你干,就干的很好;如果不想干,那他就干不好。他们有种‘你离开我不行’的意识……”,生产部部长无奈地摇摇头。
“现在确实有的工人素质太差,车间老员工特别难管,本来一分钟可以搞定的事情非得用半个小时去说,他还不一定干好……”,公司副总同样眉头紧锁地讲着。
类似这样的发言依然在进行着……
这是我们为一家制造型企业服务时,在头脑风暴会上各位管理者纷纷倒出的苦水。从他们激动的话语和无奈的神情可以看出,“人员管理”确实伤透了脑筋。
相信很多管理者都有同感吧!“员工责任心不强、做工作丢三落四、稍有不顺心就请假、甚至拿辞职作为“威胁”,我们一边心里埋怨着员工,一边又要想好说辞劝说着他要好好工作,我们为了企业的发展,似乎做了很多“违心”但自己认为正确的决定。
如果你也有同感,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否“用心”对待你的员工,“用心”去经营企业?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说:“我到现在的经营,是以心为本的经营。换句话说,我的经营就是围绕着怎样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一个中心点进行的。”可见,经营企业的实质就是经营人心。
经营者只要以“爱”、“诚”和“和谐”之心为基础,用“关怀同情他人之心”与人进行心灵相交,就能打动他人之心,从而确立人与人之间无比坚固的信赖关系,相互信任的同仁共同干一番事业,无疑任何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真诚,掌舵经营的航向
“真诚”,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原则。作为经营者,如果不能将“真诚”作为经营的基本准则,那他就很难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氛围,激发员工热情更无从谈起。
那么如何获取员工的真诚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用真诚换取真诚。鲁迅有句话很深刻:“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所谓两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用真诚感动每一名下属,这才是管理的真正要义。
松下电器公司还是一个乡下小工厂时,作为公司领导,松下幸之助总是亲自出门推销产品。每次在碰到砍价高手时,他总是真诚地说:“我的工厂是家小厂。炎炎夏日,工人们在炽热的铁板上加工制作产品。大家汗流浃背,却依旧努力工作,好不容易才制造出了这些产品。”听了这样的话对方说:"很多卖方在讨价还价的时候,总是说出种种不同的理由,但是你说的每句话都在情理之中,我就按你开出的价格买下来好了。" 松下幸之助的成功,在于他的真诚。他深切体会到工人劳作的艰辛、创业的艰难、劳动的不易,唤起了对方切肤之感和深切的同情。也正是他的一颗真诚对待员工的心,才换来了对方真诚的合作。
反观现在的企业管理,受厚黑学的不良影响,有的管理人员会在难以直接对下属讲明实情或说出真实想法之前,间接或含糊地旁敲侧击,试探下属的心意。下属们则每天揣测上司的意图察言观色,发掘传闻的真相,不能集中精力工作。于是,上下级之间不真诚的言行在彼此心中埋下了种子,造成严重内耗。
一个企业的成功绝对不是一个人坚持的结果,而是一个团队坚持的结果。当企业不能给员工足够的物质利益时,能够让员工信赖的就是经营者内心的真诚和坚定的理想。
关怀,形成目标的合力
现代社会高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生活,令很多企业的员工心理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到现在仍让我们痛心。忽视员工心理的健康问题,将使企业用人成本激增,也将令劳资关系缺少感情纽带和信任基础,进而导致企业与员工对立,管理者的管理难度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员工忠诚度和满意度也将随之降低,难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经营者应以大公无私的博大胸怀体贴、关爱每一个员工、视员工为家族的一员,把追求员工物心两个方面的幸福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并坚定不移地加以贯彻落实;员工则把公司看做是自己的家,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把为公司做贡献视为最高职责,愿意为公司的发展贡献一切;员工之间团结友爱,精诚合作,讲奉献,比贡献,不计较个人得失。换而言之,经营者向员工倾注关爱,员工向经营者报以忠诚,它是“爱”与“忠”的互换,心与心的结合。
经营者对员工的关怀,不能只停留在薪酬体系上,应该从关心员工开始。员工都希望获得成长与发展的机会,比如被公司派去接受培训,还有就是一些非传统意义上的福利。最重要的是,员工希望获得授权以自主决断一些事情,希望自己做出的贡献能够得到组织的肯定与认同。员工的需求得到关心,获得安全感,创造力会更容易被唤起。
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个坚定的正确方向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赢得人心。拉近经营者与员工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氛围,改变劳资双方原有的那种对立的关系,让员工真正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如此一来,经营中的阻力,将会转变为无限的动力,全体员工都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规范,遵守企业的经营理念,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工作。员工敬业精神的产生,会自然而然地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利他,推动发展的原动力
所谓利他,即将对方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先考虑对方的利益,再考虑自己的得失。“利他之心”不仅是一种人生豁达的境界,更是企业竞争力的源头。在企业经营中,只有做了有利于员工、客户的事情,才会得到同样的有利回报,经营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稻盛和夫在KDDI经营过程中,为了不惨杂任何私心的参与经营,作为经营者他手上连一分股票都未曾持有,但是却给一般的员工都提供了购买股票的机会,让员工们从 KDD1中获得资本收益,以此来表达対员工为公司鞠躬尽瘁的感激之情。正因为稻盛和夫的这种“利他”精神感染了KDD1的每一个员工,员工们更愿意为企业的壮大而努力, 促使KDD1的业绩呈直线上升趋势,成立不到20年,便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同样始终如一的以利他主义价值观要求自己。他生活朴素,不设专车,吃饭、看病一样排队,与员工付同样的费用。没有一人独大、控制公司股份。“财散则人聚”,任正非这条理念一直被业界津津乐道。当很多公司还在想尽办法通过压榨、苛刻员工来盈利的时候,华为已经开始向广大员工敞开胸怀,分享公司盈利了。这样的结果是,不但公司没有因此而利润下降,反而发展越来越快,规模和利润也越来越大,同样不到20年时间,华为就已经迈入世界500强行列了。
稻盛和夫认为,“利他”是企业经营的起点,拥有“利他之心”的企业是战无不胜的。企业不能脱离社会孤立地发展,而是存在于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企业仅仅关注自己的利益,可以实现生存,但是一旦危机爆发,就容易孤立无援。企业只有同相关利益者建立共赢到共生的良性关系,从“利他之心”出发,那么企业一旦陷入困境,大家都会来帮助企业,企业也因此受益,并依靠强大的整体力量持续成长。
员工执行力差、责任心差、团队意识不强、不服从管理……这一系列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心灵出现了“杂草”,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拔除。作为经营者,从“心”出发,在企业内部打造出坚实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方能开启企业经营和人生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