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2008年的情况已经很坏,那么在即将到来的2012年,系好安全带吧。世界可能不会毁灭,但你的钱包将会缩水。”知名经济学者谢国忠这样寄语2012年面临的经济形势。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企业、低增值的行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在2012年可能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据《德勤中国竞争力调查报告2011》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人力成本约为中国的50%。另外2003年中国制造业产品的成本平均比美国要低22%,但到2008年底已收窄至只剩下5.5%,2008年之后更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民币大幅升值超过三成,以及工资和房价上涨导致成本持续上升。
狼来了,我们与狼共舞;寒流来了,我们需要准备多厚的棉衣?
2011年底,家电巨头美的集团进行了裁员行动。“在年底进行裁员,主要是我们预计2012年,整个家电行业将会出现销售非常低迷的情况。我们只是提早进行裁员的动作。”美的制冷集团一位高层表示,“预计2012年家电行业在国内、国际市场都将面临一定幅度的下降,要想在未来继续取得稳健快速成长,中国企业必须顺应时势,在商业模式和战略转型等方面有所变化。”
裁员仅仅是制造业企业面对不确定未来的一种艰难抉择,但并不是唯一。面对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攀升、盈利空间缩小和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的背景下,“管理”成为许多企业降低成本、渡过经营困难期的重要手段。据中企联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当前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企业经营者表示将通过自身努力来积极应对,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74.4%,如图),其次是“增加创新投入”(59.5%)。由此可见,加强管理降本增效、提高创新增加收入已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共识,也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管理还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管理招数一:组织瘦身。
多年的管理咨询经验,亲眼验证了世人皆在的一条“真理”:民企把1个人当3个人来使,国企拿3个人抵1个人来用。(当然,这也不能说明国企多么没有效率,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进口多出口少”的用人机制造成的;也不能说明民企的用人机制多么精简高效,从管理的规范性而言,多数国企确实比民企更加系统、全面),我们经常会站在一个咨询顾问中立的角度,劝解民企老板在一些关键岗位上增加兵力,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拿出数据建议国企领导进行组织瘦身,尤其是对于哪些沿袭下来“打字员”、“复印员”等已不需要再单设的岗位,或者工作量不饱和或工作内容过于简单且单一的行政后勤类岗位,建议进行“撤消合并”。
曾经有一家人数不足千人的企业,部门多达三十多个,辅助价值链的人员占比到50%,且不论人本成多高,想想由于人员冗余造成的人浮于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造成的浪费,这些隐性成本要多高!曾经一纸合同就需要盖20几个章,想想那是多么可怕的办事效率!即使企业有实力负担这么高的人工成本,恐怕也没有能力持续为这些潜在的浪费买单吧。因此,该企业在第三方咨询机构的帮助下,实施了“定岗、定编”,并建立了通过“工作量考核”持续衡量工作量、通过“业绩考核”监控干部员工称职度达标的情况的动态机制,凡是从原岗位上裁减下来的人员,一律转岗至一线或公司三产单位,不允许在其他职能部门安置。通过如此一番“瘦身”,不仅使人员得到了相对合理的配置,还通过职责明确、目标到人激活了组织活力,提高了干部员工的责任意识、主动性。
管理招数二:挖潜增效。
“挖潜增效”想必是企业、尤其是国企常念的管理经,虽年年强调,但真正见效的却并不见。笔者曾经服务过的一家国有大型金属材料加工企业的做法,却是很值得借鉴。首先,年初之际,公司首先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提出了“年度内将加工成本降低1000万”的纲领性目标,随之,为了确保这个公司级目标的完成,公司在各个管理领导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具体、明确的行动方案或实施计划,使这一目标得到了落地保障:
比如在“提高人均劳效”的指标方面,落地的措施既有研发技术领域的职责:改造现有生产线,提高自动化程度、缩短生产流程的研发项目,也有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职责:一方面,通过职位等级评估和培训,提高核心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的占比;一方面通过与劳务派遣机构的合作,运用劳务派遣工来置换出一部分具有一定操作经验的熟练工到新生产线或其他关键岗位上去(当然这部分熟练工的待遇要高于劳务派遣工),对基层操作人员的配置进行优化。如此一来,各关联部门方向明确、目标清晰,且指向一致,降本增效就落到了实处。
管理招数三:另辟蹊径。
如果说“组织瘦身”是企业在做减法,那么“创新”就是做加法;如果说“挖潜增效”是眼睛向内苦练内功,那么“开拓”就是眼睛向外寻求发展。 《易经》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说当事物发展到极点时,就必须要进行变革,只有变革后才会通达,通达才能长久。因此,智慧的企业家们不会坐视危机于不顾,也不会满足于让大家一起勒紧腰带过日子,更多的是“两手一起抓”主动寻求创新的动因,积极变革,谋求“稳中求进”的好时机。
我们多年合作的一家铸造企业,地处较为偏辟的山区,从事的是传统配件铸造,干部员工都是附近三里五村的人,最少的也有十多年的工龄了,常规来讲,无论从行业背景,还是企业环境,都看不出有什么突出优势能比其他企业更能抵御这个经济寒冬。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制造业如此不景气的2011年,这家企业却超额完成了年度销售目标和生产任务,加工成本同比下降,产品质量同比上升,原来一直困扰的工期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不仅如此,企业又在异地注册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已正式投产。为什么一家“老企业”会有如此活力?原因之一,或许是老板特别爱学习、求上进,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线。新厂成立后,由于需要从老厂抽调部分管理干部、技术骨干,不仅没有造成老厂“缺血”,反而促进了老厂人才的培养与配置,使一些年轻、更富魄力的人员陆续走上了中层、甚至高层的管理岗位上来,大大激活了原本有些传统沉闷的组织氛围,使老厂也重新焕发了新机,而新厂则更是为组织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发展机会。
在经济增长下行和物价上涨并存的双重压力下,中央已明确表示: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核心,将由2011年“控通胀为先”转向“稳增长为先”,从而确定了“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的总基调。做为企业的掌门人,您是否也在开春之际,制定出了企业管理与发展工作的总基调呢?(原创:求是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