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知-信-行-果”是求是达明在经营哲学体系塑造过程中总结中的循环往复的有效落地模型。“知”后要“信”,真“信”才能带动真“行”,“真行”才有可能收获真正的效“果”,行之见果,又会加深知的理解和信的深刻,如此良性循环才好。诵读、宣讲经典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切不可把开始当成终点。
近些年来,伴随着时年78岁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成功拯救日航,稻盛哲学与阿米巴经营在国内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通过各类渠道知晓了这一看似神奇实则朴实的哲学理念与经营手法。中国盛和塾多年来不遗余力的传播,使得国内很多的企业家投身其中,从自身做起每日诵读,时刻践行,也不乏有企业家将其直接导入到了自己的企业中,试图从中找到治病的良方以及经营的方向。
但是并非所有的实践都能立即带来回报与成果,阿米巴经营也是如此。从人心这一看似最不牢靠却又最为坚实的点切入,教导人们从“作为人,何为正确”开始“利他助人”,从而实现“水到渠成”的经营成果。这种大胆而一针见血的经营哲学,从开始学习到落地实施,也一直伴随着犹疑。让我们看看以下几种常见的错误做法:
1、误区一:读书就是为了涨知识
经营哲学落地靠的是努力“实践”而非“学习”。
在接触的客户案例中,此类人员往往占了大多数。读书就是为了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知人所不知,但是却忘记了能人所不能。稻盛先生多次在演讲中提及此类做法:“不能将企业哲学作为知识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实践”。在京瓷哲学中,大多数都是孩童皆知的道理,看似朴实,但真正去实践并且做到持之以恒却非常困难。所以,导入稻盛哲学,营造“利他”氛围的关键在于“实践”而非单纯的“学习”!
2、误区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经营哲学落地靠的是努力“反思”而非“记忆”。
在哲学的导入期,繁杂而沉重的读书任务自然无可避免。读书这一过程,是最为快捷、有效的信息传播,快速达到“知”。但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日常周而复始的工作,不再像儿时那样善于思考和联想。“公司要求我读书”、“为了不落后,我一定要每日诵读”、“我要反复阅读10遍,争取背诵”。这些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积极正向的话语,很多时候却掩饰着懒惰和懈怠。为了读书而读书,只知道机械性的读书,成为了许多人的首项选择。将经营哲学与自身一思一念相结合,反思自我日常的行为和工作,进而形成持续的精进,才是学习哲学的目的。所以,“读书”仅仅是一个“吸收”的过程,经过“读书”这样的环节之后,将书本的内容结合自己日常的工作、生活去反思、去精进,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切身感悟,并与大家及时进行分享、宣导,并制定出具体的精进措施,此为“释放”的过程!就学习而言,唯有真正形成“吸收”与“释放”的完整闭环,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
3、误区三:我读过很多书
经营哲学落地靠的是努力“践行”而非“空谈”。
避开了前两项陷阱,第三关却是一颗糖衣炮弹。在京瓷,稻盛先生一直强调“有言实行”,但现实中,经常碰到的情况却是“有言无行”。说起道理来妙语如珠,分析问题来头头是道,但落实到行动中却寥寥无几,更有甚者,眼光长远目标伟大,实际处事却大相径庭。不能说这是一种错误,只能说这样只顾表面功夫,而放弃了京瓷哲学内在涵养,没有真切理解的情况下却望文生义、拿来彰显自己见识的行为,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买椟还珠”的故事。此时,“氛围”的营造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企业一把手,高层管理者,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一口吐沫一颗钉”的气势,将日常的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贯彻到底,把哲学践行的计划与实绩进行每日分享。领导人需要带头营造出一种“敢说、敢干”的文化氛围,将“行动成果”作为企业哲学践行的唯一判断基准。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哲学的诵读和学习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领导者与企业的管理实践当中,而不是高调阐述而无实际行动,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使哲学在企业内部生根开花结果,实现“提升心性,拓展经营”的目的。(求是达明 董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