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使命感”,很多人难免觉得太高大上,“太虚”,真是如此吗?
春节回老家,说起老家的一位小刘太夫,医术高明,态度平和,是附近十里八村有口皆碑的好大夫。与父亲聊天时,父亲说起年前请小刘太夫到家中打吊瓶时聊到一段话。小刘太夫与我家相距有六七里路,当接到求医电话时,还是立即驱车赶到我家,为行动不便的父亲输液。当被夸“随叫随到真是难得的好态度”,小刘太夫讲了这样一段话:
“小时候我妈妈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我有好几次半夜去找太夫。常常是十分焦急地站在人家门口敲半天门也不见开;好不容易敲开门,太夫却不愿上门去救人之所急。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医生。如果我当了医生,一定随叫随到,哪怕半夜或雨雪天气。”最后,小刘太夫又补充到“人生病哪有挑时候的?如果不是十分危急,谁又会在大半夜去敲人家的门呢?”
因为儿时一段经历,成就了一位年轻医生的“职业梦想与价值追求”,为病人着想、急人所急、解人于危难之中的责任意识,就是从医者最为神圣的“使命感”。
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其实都可以从具体的“事”上抬起头来,找到工作的意义与目的。比如清洁工,总是在凌晨时分路上尚少有行人及车辆时,将公路打扫的干干净净,这岂非是“城市美容师”吗?将稻盛经营哲学引入中国的曹岫云老师在出差期间,曾被一位年近70岁的清洁工老人所感动,感动于老人一丝不苟、认真清理路面的严谨与认真,让曹老师油然而生一种崇敬感。反之,如果将工作仅仅视为挣钱谋生的手段,那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必觉其苦,难享其中之乐。这也是阳明心学所说的“心上修,事上磨”的功夫。
作为一名管理咨询师,受企业之重托而帮助企业夯眼下基础,定未来愿景,理制度流程,树文化旗帜……“视企业为标杆”以培育未来行业标杆的敬畏之心来助力企业强健经营体质,打造“人与组织协同发展”的幸福企业,是我们,作为一名咨询人的神圣职责,也是求是达明最为看重的“使命”与“客户观”。
企业要有为社会为世人做贡献的“大义名份”,才能引领企业不偏方向,才能凝聚人才一起为实现客户价值而不懈努力。作为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亦应具备“使命感”,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不致于陷于“为挣钱而谋生”的层次中。(求是达明 李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