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执行的困惑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企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家们从“以人治企”到“以制度治企”,从泰勒到德鲁克再到稻盛和夫,我们引进制度、引进工具、引进方法, 在尝试过世间百般武艺后,发现问题仍旧没有解决:
1、制度执行过程中,标准逐渐降低,最后形同虚设 ;
2、政策执行过程中,力度越来越小,虎头蛇尾;
3、计划执行过程中,经常延误,甚至不了了之;
蓦然回首,才发现比起制度、工具和方法,我们更缺少的是不折不扣的执行!
大部分企业家都认为公司执行力差是员工能力和态度的问题,事实上,执行力差是现象,管理不善才是本质。
二、稽核的使命—提高执行率
IBM的前总裁郭士纳讲过“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检查的”。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惰性,对于企业的决策或计划,不要期望员工会自觉去遵守,如果是自觉遵守了,那也是检查使然。就像酒驾一样,人人都知道酒后驾车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害人害己,但还是怀有侥幸心理,事关自己身家性命都能存在执行的惰性,何况是执行企业的决策呢?
所以要想保证令行禁止,要想保证计划的达成,就要像酒驾一样,加大巡查和查处力度,建立企业的稽核制度,进行稽查和核实,保证制度、方案、流程等不折不扣地得以执行,“反复抓,抓反复”直到成为企业的一种习性,一种文化。
三、稽核剑指何方?
1、发现问题、让问题无处可藏
稽核人员依据稽核任务单,通过巡查、现场观察、报表等方式,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查看工作任务是否保质保量完成,指标是否达成,而更专业的稽核人员甚至能发现制度落实、流程运作中潜在的问题,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2、划分责任、促使问题客观解决
稽核人员发现问题后核实证据,将稽核事实客观的填写在《稽核检查表》上,并根据职责划分表确定责任人,填写处置建议(奖励、处罚建议须有相关资料、证据)。对于处理结果中有整改要求的,由稽核员填制《稽核整改通知单》,注明整改措施及整改期限,被稽核人签名确认,并实施整改。稽核员在整改期限到期后2个工作日内应再次进行稽核,以确认整改是否执行到位。
3、根本目的、促进任务和目标的达成
不论是发现问题填写《稽核检查表》,还是出具《稽核整改通知单》让责任人进行限期整改,都是为了保证任务和目标的达成,通过员工目标的达成,促使部门目标的达成,进而保证企业目标或战略的实现。
四、取经于酒驾治理
一到节假日,亲朋聚会,宴请不断,君不见宴饮中驾驶者已经大多滴酒不沾,不仅亲朋好友会放过对驾驶者的劝酒,车主自己也不再贪杯,一时风清气正,大大减少了因酒驾造成的交通事故。细细推敲,里面大有学问。
1、制度先行
在醉驾入刑前,法律对醉驾也有明文规定,但是对醉驾处以行政拘留 ,是一种行政处罚手段,违法但不构成犯罪。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仍旧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这说明,简单的经济处罚或者拘留不足以形成震慑。
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刑法修正案,认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首次将醉酒驾车这种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醉驾入刑,这就从法律制度上明确了醉驾的后果,一旦被判处拘役,就意味着犯罪,将被记入档案。这样违法的成本大大提高,人们不得不对酒三思,对酒后驾车不再心存侥幸。
企业执行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制度对于工作任务完不成没有明文规定会受到什么影响,而当任务的完成情况与个人利益挂钩的时候,如完不成会受到相应惩罚,将会使完不成工作的违“制”成本上升,反向激励员工尽力完成工作。
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的执行率,首先要有完善的稽核制度为保障。对稽核内容、稽核机构的设置及职责、稽核的流程、稽核奖惩标准及办法进行详细的规定,督促员工完成工作任务,提高执行率。
2、专职稽核,频繁检查
醉驾入刑后,相关部门加大了查处力度,北京市交管部门从全市七千名交警中抽调熟练业务的专业人员,专门负责醉酒驾驶、飙车案件的查处办理工作。检查醉驾的一线交警都将配备具有录像功能的设备上勤,检查点装配阻车器、手铐等警用设备。检查点跟随救护车,涉嫌醉驾人员必须现场接受血液酒精含量检查。在郑州,每个交警大队都成立了夜巡中队,酒驾从抽查变为每天必查。巡逻车从晚8点到早8点,针对性地穿行于大街小巷。
制度不是万能的,尽管醉驾入刑,但是如果没有人监督,即使是法律也会成为摆设。这种大范围、高频度的检查,会扫除人们的侥幸心理,从而“望而生畏”,在外部形成制约机制。同样,稽核制度和稽核机构建立后,要设置专门的稽核人员进行专职稽核,员工的工作有没有结果、结果有没有达到标准就显而易见地摆在稽核人员面前,不仅因此被开罚单或整改单,还会通过公示使得“众人皆知”,显然违“制”代价很高。
3、横向问责,相互监督
在“逢宴必酒、无酒不欢”的酒桌文化中,多年来很多人对酒驾并不以为然。现在在酒桌上,一句“我开车”,往往就能谢绝劝酒、缠酒。不少人感叹,不知不觉中酒风文明多了。
即使有人不自觉,也会面临“被自觉”,因为监督的目光无处不在。“喂,我前面有辆车两边晃,是不是酒驾?车牌号是……”这样的报警电话,经常通过110转到夜巡中队。
这就是相互监督的力量,醉驾入刑后人们对酒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们会为了个人甚至其他人的生命安全考虑,去监督酒驾行为,去督促相关部门采取行动,大大减少了执法人员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被监督人会因为监督者的眼睛而积极主动地去避免酒驾。
对于企业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制造型企业,上游工作是否按时完成,完成的质量如何会影响到下游工序的正常开展。而当稽核从制度变为文化,就会产生监督的力量,下游工序为保证自身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会监督上游工序完成的时间和质量,并进行反馈,久而久之,相互监督和问责成为一种习惯,习惯成为一种文化,执行力就从“被自觉”变为自觉。
4、稽核效果
据公安部交管局的统计,醉驾入刑的震慑作用配合查处力度的加大,到“醉驾入刑”实施一周年,全国酒驾、醉驾降幅均超四成,全国公安机关共查处酒后驾驶35.4万起,同比下降41.7%。其中,醉酒驾驶5.4万起,同比下降44.1%。
求是达明提供咨询服务的A公司,是一个集团化公司,在实施稽核制度之前重点工作没有监督、运营管理效率低。在建立稽核制度后尽管每个月的重点工作都在130项以上,但是在稽核制度的保驾护航下,在整改单和罚款单的过程监督下,重点工作任务的达成率都在90%以上。
项目 | 1月 | 2月 | 3月 |
计划数 | 完成数 | 达成率 | 计划数 | 完成数 | 达成率 | 计划数 | 完成数 | 达成率 |
重点工作项数 | 147 | 134 | 91.50% | 140 | 134 | 96% | 133 | 127 | 95.50% |
整改单数量 | 57 | 28 | 69 |
罚款单数量 | 32 | 2 | 4 |
五、形成稽核常态
张瑞敏说:“企业管理也没什么决窍,主要还是反复抓,抓反复,抓重点,抓提高。”一项决策或计划如果不列入稽核进行跟进,就很容易走形乃至流于形式。这是人的惰性使然。稽核就是从制度上来根除这一习性,通过跟进稽核和配套的奖惩措施,使任务或目标与每个员工进行匹配,形成稽核常态,提高工作的执行率,保证企业目标或战略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