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这些年,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家们趋之若鹜的热门。正如过往的许多次浪潮一样,市场最不缺的就是追赶浪尖的弄潮儿,但是最终往往十去七八,抓住机遇成功转型的企业少之又少。
本文将为大家解读,企业构建内部数据网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
1、数据就等于优势
毋庸置疑,数据是有价值的,而且越是和一线接近的数字(例如市场信息、生产信息)往往价值就会越大。在公司大力推广数字化经营的过程中,很多中层或者一线管理人员往往会被“一数障目”,甚至在公司层面也会出现这类问题。在积累了大量的自我数据之后,就开始着手收集更加详实、更加细致的外部数据,就好像有了数据、有了更多的数据、有了更有价值的数据,就更具有竞争优势。
但事实往往与想象有很大的差距。在所有部门甚至公司本身都在大力收集和积累数据的同时,数据反而更容易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因为这些数据并没有汇入公司的数据应用网络,反而更容易被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掌握,然后相互之间隔离开来,并不愿意轻易交给其他部门使用,更有甚者甚至不相信其他部门提供的数据真实性和价值。
2、数据就等于工作量
数据并不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数据需要在显示过程中产生,被记录、整理、传递、汇总、分析、应用。每个步骤都意为着大量的工作量。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可能会因为先进技术的应用而大大降低成本。但是正如上一篇文章说到的,企业在一线(也就是数据记录、整理)环节的投入往往十分巨大,而且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数据往往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工作量才能被详实的记录下来,并被整理为可便于传递的标准格式。
事实上,一线部门(例如生产车间和销售小组)直白的回绝数据的记录和传递过程作为他们的工作职责之一,并非罕见的事情。不但不罕见,反而更像是一种常态。更令人担忧的是,相较于第一种误区,第二种误区更加浅显易懂,但反而更加难以根除。因为这种现象,不可能只出现在数字管理推荐过程中,而是公司整体文化的一种具象体现。
3、数据应该何去何从
数据的终极价值,在于可以在进行整合和分析之后,详实的展示实际状态,并且可以能够分析得出能够被鉴证、预测的结果,并以此来反向促进业务的提升。数据的价值,也需要在传输和分析应用种予以体现。公司内各部门建立自己的“信息孤岛”,对数据进行隔离的做法,并不能有助于公司数据网络的建立,而相对于业务部门,管理部门(例如财务、信息管理等部门)即便掌握了大量的数据,也未必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应用。
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在公司内部建立有效的数据传递管理机制,把数字网络建立所需的数据,从源头开始进行管控。针对诸如记录表单、责任人、整理规则、汇总周期、传递渠道、统合规则、分析模型等基础环节建立行为规范,更可以针对数据记录和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重复信息、表格规则、信息记录规则等细想内容进行精进。从而大幅的降低无效工作,提升数据的传递规范性。
一切的工作目的,都要围绕任何部门在业务工作中,其需要的数据、需要的分析结果都可以及时、完整、有效、友好的获取。以公司的高层视角来纵观全局,很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求是达明 董喆)